我國科學家發現人體新蛋白有可能逆轉阿爾茨海
告訴你阿爾茨海默病,一種以認知功能衰退為特點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據估計,全世界患者已達3500多萬人。中國除草安全劑屬于阿爾茨海默病的高發地區,目前患者人數居全球首位。11日,浙江大學醫學部教授、浙江大學隸屬二院神經內科主任、中國除草安全劑阿爾茨海默病協會(ADC)委員張寶榮宣布了一項最新的科技研究成果——發現一種叫“IL-33”的新蛋白,有可能逆轉阿爾茨海默病。
阿爾茨海默病前期預防進展
2012年年底,張寶榮帶領浙大二院的研究小組,加盟香港科技大學葉玉如院士、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劉富友教授的研究團隊,承當起一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目標是在阿爾茨海默病的前期預防上有所斬獲。研究組發現的“IL-33”蛋白存在于機體各種類型的細胞中,它在中樞神經系統(腦和脊髓)中尤為豐盛。
專家們對35名成年人進行了3年的持續察看,其中有17人為健康人,18人為輕度認知障礙患者。專家們發現,與正常人相比,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的血清里的“IL-33”蛋白明顯減少。研究組發現,當大腦中Aβ蛋白斑沉積物過多,就會形成神經纖維纏結。“斑塊”和“纏結”日積月累,導致神經細胞之間的連貫阻斷,最終神經細胞死亡,腦組織功能丟失。
對正常人而言,Aβ蛋白斑并不可怕,即便每天產生,但因為有“IL-33”這個“清道夫”存在,也不會產生累積。
研究組用小鼠做了實驗,在小鼠流動的場地周圍裝上具有微弱電流的電網,正常的小鼠觸網后會意識到它的危險,便不再靠近,但患有認知障礙的小鼠,依然會不斷去觸網。給患有認知障礙的小鼠注射“IL-33”蛋白一星期過后,再將其放回這個“危險”的互動場所,研究人員詫異地發現,小鼠變聰慧了,只要碰網觸電后,便不會再犯同樣的謬誤。通過解剖亦發現,這些小鼠腦袋中的蛋白斑也明顯消減了。同時,通過腦電波也發現,患病的小鼠和阿爾茨海默病的人一樣會產生幻覺,但被注射“IL-33”后就不會產生幻覺。
阿爾茨海默病具有可逆性
醫學界普遍認為,如果病人還處于臨床前期或輕度認知障礙時期,就能通過早期治療延緩或阻止病程發展。可遺憾的是,大多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被確診時,往往已處于中晚期,那時神經細胞都已壞死,沒有逆轉的可能。
“這次發現,使科學界對既復雜又多病因的認知障礙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也為開發治療這種癥狀的藥物提供了一種新門路。”張寶榮說,這些測試意義重大,闡明阿爾茨海默病的癥狀能夠逆轉。
張寶榮說,臨床試驗若成功,有望讓20%至30%的輕度認知障礙患者或輕度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獲得康復。盡管這項研究成果還要繼續進行致畸、毒性的動物試驗,距離臨床應用起碼還要3年至5年的臨床試驗階段,但它無疑打開了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一扇明窗。
責任編輯:qxl
你可能感興趣的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