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劑是什么(甲氧胺鹽酸鹽)及其合成工藝 | | 旗凱
告訴你表面活性劑是什么(甲氧胺鹽酸鹽)以及它的合成工藝。表面活性劑(surfactant)被譽為“工業味精”,它是一大類有機化合物,他們的性質極具特色,應用極為靈活、寬泛,有很大的實用價值和理論意義。
表面活性劑是什么(甲氧胺鹽酸鹽)
表面活性劑(surfactant),是指加入少量能使其溶液體系的界面狀態發生明顯變化的物質。具有固定的親水親油基團,在溶液的表面能定向排列。表面活性劑的分子結構具有兩親性:一端為親水基團,另一端為疏水基團;親水基團常為極性基團,如羧酸、磺酸、硫酸、氨基或胺基及其鹽,羥基、酰胺基、醚鍵等也可作為極性親水基團;而疏水基團常為非極性烴鏈,如8個碳原子以上烴鏈。表面活性劑分為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包括陽離子表面活性劑與陰離子表面活性劑)、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兩性表面活性劑、復配表面活性劑、其他表面活性劑等。
表面活性劑的合成與工藝
1.硬脂酸蔗糖單酯的合成
在一個250mL的三口燒杯中,裝上真空、攪拌器及回流冷凝管。置87g(0.025摩爾)硬脂酸甲酯和16.5g(0.075摩爾)的蔗糖于250mL三口燒瓶中,加入60mL二甲亞砜,6mL二甲苯。升溫至80℃時,加入磨細的無水碳酸鉀0.15g(0.0014摩爾),插上溫度計,抽真空減壓,調節瓶內殘壓為75mL汞柱,在攪拌下,加熱沸騰(約90℃),回流90分鐘。
反應結束,首先進行加熱,10分鐘后解除真空,加入2滴水,于90℃保溫攪拌1小時。然后減壓下回收溶劑,冷卻后即得硬脂酸蔗糖單酯粗品。
粗蔗糖酯加入pH=2的10%NaCl水溶液50mL。正丁醇50mL,水浴加熱至40~50℃,并不斷攪拌,使樣品盡量溶解使其不結塊,分出上層溶液,殘渣再以20mL正丁醇萃取,合并溶劑層,并置于100mL圓底燒瓶中,減壓回收溶劑,待溶劑基本回收完全后,再接上真空泵,去除殘余的溶劑,解除真空后即得硬脂酸蔗糖單酯。
2.乳化試驗
表面活性劑有使水和油這兩種互不相溶的液體轉變為牛奶狀乳狀液的能力,稱為乳化力,在表面活性劑中,以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的乳化力最強,常常被用作乳化劑。
乳化能力測定,沒有專門的測定辦法,因為對于不同的乳化對象,表面活性劑呈現不同的乳化力。本實驗介紹的是簡略的測定辦法。
辦法:用移液管吸取40mL0.1%硬酯酸蔗糖酯溶液放入有玻璃塞子的錐形瓶內,再用移液管吸收40mL松節油放入同一錐形瓶中,用手按緊玻璃塞,高下猛烈振動五下,靜止一分鐘,再同樣振動五下,靜止重復五次,立刻將此乳濁液倒入100mL量筒中,同時用秒表記錄工夫。此時,水、油兩相逐漸離開,水相徐徐出現,至水相分出10mL時,記錄分出的工夫,作為乳化力的相對比擬,乳化力愈強,則工夫也愈長。
以同樣的辦法進行乳化劑OP—x的乳化試驗。并比擬它們之間的乳化力強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