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帶你了解臺灣塑化劑事件發生始末
為您介紹臺灣塑化劑事件情況,塑化劑是一種高分子材料助劑,也是環境雌激素中的酞酸酯類,一般在工業上運用比擬寬泛。但是卻被不良商家添加到食品當中,其中最為轟動的一起事件當屬臺灣塑化劑事件。
臺灣塑化劑事件始末
2011年5月24日,臺灣地區有關方面向國家質檢總局通報,發現臺灣“昱伸香料有限公司”制售的食品添加劑“起云劑”含有化學成分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該“起云劑”已用于局部飲料等產品的生產加工。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是一種普遍用于塑膠材料的塑化劑,在臺灣被確認為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為非食用物質,不得用于食品生產加工。
臺灣暴發第一樁塑化劑DEHP污染飲料食品案,告發黑心廠商的是位五十二歲的楊姓檢驗員,身為兩個小孩的媽媽,關懷食品安全而追根究底,只是沒想到案情牽連如此之大。
臺衛生部門食品藥物管理局主秘羅吉方今天透露,楊女士對例行稽查的益生菌食品做檢驗,本來探究是否含減肥西藥或安非他命,卻發現氣相層析儀上出現異常波狀訊號。
楊女士將此異常訊號與各種物質的圖譜作比對,赫然發現是塑化劑DEHP特有的“指紋”,這是不該出現在食品中的物質,警惕到事情不單純。
羅吉方口中的楊女士平時粗枝大葉,做檢驗卻很小心謹慎,她狐疑檢體有可能遭到食品容器污染,于是檢驗益生菌的膜薄包裝材料,結果薄膜是PE材質,按理來說,PE不可能溶出大量的塑化劑DEHP,研判檢體未遭包材污染。
根據臺衛生部門食品藥物檢驗局的檢驗流程,油溶性的食品檢體先做薄層剖析法(TLC),如果未檢出,將繼續用氣相層析儀(GC/MS-MS)進一步檢驗,氣相層析儀的敏感度高,可測出十億分之一濃度(ppb)物質。
楊女士三月中旬收到益生菌檢體,花了兩個星期驗明塑化劑DEHP的正身,后來又做了定量剖析,檢出益生菌食品中的DEHP濃度高達六百ppm(百萬分之一濃度,毫克/公斤),遠遠超過民眾每日平均攝入量一點二九毫克。
此一結果非常駭人,羅吉方獲得楊女士報告,翻遍島內外文獻,都不曾出現食品添加DEHP. 臺衛生部門決定通知檢方,循線查到源頭,昱伸香料有限公司生產的食品添加物"起云劑",違法摻入塑化劑DEHP。
臺灣塑化劑事件影響
臺灣各縣市2011年6月11日同步銷毀塑化劑污染食品,總重量超過286噸。據悉,臺灣衛生主管部門下一步將制定塑化劑答應攝取量,作為管制塑化劑的執法參考規范。
根據統計,截至11日傍晚,臺灣有毒塑化劑污染食品案波及近300家廠商、超過960項食品,超過百噸,掃蕩毒塑食品的全面稽查行動也接近尾聲。
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11日上午到彰化主持了當地的銷毀啟動儀式。他表示,希望革除塑化劑的戰斗順利成功,同時也要全力防范其它的食品污染問題,相關主管機構要與廠商一起努力重建食品消費信心。
臺北市、新北市、新竹縣、臺中市、苗栗縣、彰化縣、南投縣、云林縣、高雄市、屏東縣等縣市當天同步執行銷毀,共有286.44噸的膠囊錠狀食品或果汁、運動飲料被送進焚化爐或污染處理廠。
責任編輯:qxl
你可能感興趣的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