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區測出神經毒氣 “神經性毒氣”是否存在?
為您介紹:8月19日上午,天津港“8·12”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救援部隊聯合指揮部救援人員分組進入核心區,對現場集裝箱、化學品進行標識,清理貨物。圖為救援人員用便攜式設備現場檢測疑似危化品。天津爆炸事故發生的第7天,氰化物帶來的危害與恐慌還未解除,另一個名詞“神經性毒氣”再次令公眾的神經緊張起來,但專家指出所謂“神經性毒氣”之說屬“重大誤判”。
“神經性毒氣”是什么(甲氧胺鹽酸鹽)
19日下午3點,新華社發布消息,正在天津爆炸現場執行救援領導任務的軍事醫學科學院化武專家組指出,爆炸現場基本不可能產生神經性毒氣,所謂“神經性毒氣”之說屬“重大誤判”。
國家神經性毒劑中毒救治規范的起草者、國際同類規范的主要參與人員之一的軍事醫學科學院王永安研究員在接受采訪時指出,神經性毒氣的規范說法應該是神經性毒劑,是毒性極強的化學物質,其毒性比氰化物高幾十倍,合成極為復雜,而從爆炸現場探明化學原料,聯合神經性毒劑的核心原料和生產條件來看,事故現場基本沒有產生神經性毒劑的可能。
權威專家否定了爆炸現場出現神經性毒劑的可能,那么消防負責人口中的“神經性毒氣”究竟是什么(甲氧胺鹽酸鹽)呢?
通過查閱有毒氣體的定義及分類發現,有毒氣體被劃分為神經性麻痹毒氣、呼吸系統麻痹毒氣、肌肉麻痹毒氣三種。
有關專家接受采訪稱,消防人員口中所說的“神經性毒氣”應是一個泛指,而不是專業上的神經性毒劑。上海一位多年從事環境監測的業內人士認為,這可能是消防人員現場回答問題時表達得不夠分明所致。在他看來,在事故現場有大量氰化鈉殘留,其污染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氰化鈉的氣溶膠,一種是氰化鈉跟水反應后生成的氰化氫,而氰化氫就能夠造成急性神經損傷。專家表示,爆炸現場產生的有害氣體存在危害神經系統的可能,但并非能夠當作化學武器的神經性毒劑。此“神經性毒氣”非彼神經性毒劑。
遇上“神經性毒氣”怎么辦
對于有毒氣體的防范,筆者在采訪中獲知,通過帶有吸附性的活性炭等,或是將對毒劑分子結構有破壞性的試劑等浸染在紗布上及粉末狀的固體上,以此過濾呼吸能夠一定程度上避免中毒。
若發現有周圍毒氣超標,專家倡議,應盡量避免毒氣進入呼吸系統,若毒氣擴散范圍小可選擇立刻閉氣撤離現場,一般市民遇到此類突發情況也可通過將家用洗滌用品涂抹到打濕的毛巾上,捂住口鼻迅速往上風向撤離或許能夠避免中毒。
專家介紹,一般家用洗滌用品上面都有非離子活性反應劑,屬于兩性化合物且無揮發性,對親水性的、非水性的有毒氣體都能吸附。
專家補充說,在預防愛護措施中,強調避免將皮膚裸露在空氣中,盡量穿著長衣長褲,此外還需留神眼睛的愛護,盡可能佩戴相應的防護眼鏡。
責任編輯:qxl
你可能感興趣的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