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實現個性化制造 輔助精準醫療 | | 旗凱
為您介紹:現今3D打印技術正如火如荼的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 特別是在醫藥領域的發展可圈可點。最大的劣勢就是3D打印技術能夠依據病患的特點和要求真正實現個性化制造,成為輔助精準醫療的有力伎倆。
3D打印藥丸
去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FDA)己在全球批準首款完全用3 D打印制作的藥片。這款名為Spritam的藥物由美國Apprecia制藥公司研制,用于治療癲癇癥患者。該藥物獲得批準意味著個性化定制藥物不再是幻想。一則能夠實現藥物活性成分的個性化定制。再則能夠實現劑量的個性化定制。 這種一層一層的打印辦法,能夠把不同的涂層彼此緊密地聯合一起,因此能夠把某種物質的最大劑量 ( 據制藥廠稱,最多1000毫克) 置入一粒藥片中。這樣病人能夠吞服少量或較小的藥片。三則能夠實現形狀的個性化定制。 這對于不喜歡吃藥的兒童來講可謂是再康復不過的辦法了,通過3D打印技術打印出各種有趣的形狀, 來哄寶寶吃藥。四則還可通過3D打印技術使藥物領有特殊的微觀結構,改善藥物的釋放行為,從而提高療效并降低副作用。如Apprecia制藥公司應用Zipdose技術推出的可在4秒多就溶解的藥丸。
另外有關3D 打印的藥物方面還有通過3D打印的辦法制造藥物涂布器(Pill Coater)使藥丸覆膜, 比如說涂一層巧克力,從而能夠改善藥物口感。據悉這是一位母親為了幫忙自己患有克羅恩病的兒子吃藥的時候康復受一點發明的。
3D打印輔助手術
目前3D打印技術在醫學臨床上比擬成功的應用有以下兩方面: 一是3D打印模型。在手術前,把病人需要手術的部位事先打印出一個立體三維模型,醫生在手術前就能很直觀的看到手術部位的結構,尤其針對一些復雜部位的手術,避免手術風險,提高手術的成功率。 二是3D打印模板。手術模板是醫生在手術中輔助手術的重要工具,尤其是異型或個性化的模板,通過3D 打印技術可極大提高醫生進行復雜手術的成功率。
3D打印假體
由于骨腫瘤、車禍等造成的骨骼缺損、頜面損傷、顱骨修補等,都無法用一般修復產品進行治療,而3D打印產品提供了有效的解決計劃, 特別是這些打印的假體都是依據患者的自身特點進行量體裁衣而制造的。去年9月,由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張克教授團隊研發的3D打印人工髖關節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準,成為我國首個獲準產業化的3D打印人體植入物。
另外3D打印假體所用的材料也是比擬考究的。中國除草安全劑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生物材料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成鐵主要做3D打印多功能生物活性陶瓷用于骨修復與治療的研究。傳統的生物材料缺少多功能性,從而限制了其在治療和修復骨科疾病導致的缺損中的應用(例如:骨腫瘤)。,該團對利用3D打印技術,設計出了多種實驗計劃,包括利用營養元素,仿生結構和功能化界面以及熱治療, 開發出新型的兼具治療和修復的多功能材料。
在國家大力倡導精準醫療的當下, 3D打印技術是不可缺少的一環。 然而3D打印技術在配備及核心器件、成形材料、工藝及軟件等關鍵核心技術上還面臨實現國產化的挑戰,同時也需要健全法規制度從生產的各個環節上逐一把關,希望在助力精準醫療的同時實現放心醫療。
責任編輯:qxl
你可能感興趣的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