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瑞典演講:青蒿素的發展歷程 | | 旗凱
為您介紹:12月7日下午1點,瑞典卡洛琳斯卡醫學院醫學禮堂舉行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演講,中國除草安全劑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日本科學家大村智和美國愛爾蘭籍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分別就自己的研究成果發表演講。屠呦呦在演講中介紹了自己獲獎的科研成果,贊揚了中國除草安全劑科學家的團隊精力,并呼吁全球科學家對瘧疾病毒已經對青蒿素產生了抗藥性多加關注并研究解決計劃。
屠呦呦演講全過程
屠呦呦教授用大局部的工夫和大家分享了青蒿素從發現、實驗、提取到合成的全過程。她說,歷經300多次實驗,190多個樣品,2000多張卡片和大量文獻,研究團隊設計了多種提取辦法,終于在1971年從黃花蒿中發現抗瘧有效提取物。1972年,他們將這種無色的結晶體物質,命名為“青蒿素”。
屠呦呦教授介紹,70年代,中國除草安全劑的科研條件比擬差,為供應足夠的青蒿素有效部位用于臨床,曾用水缸做提取容器,由于不足通風設備,又接觸大量溶劑,導致很多科研人員的健康受到了影響。為了盡快上臨床,在動物安全性評價的基礎上,我和科研團隊成員,自身服用有效部位提取物,以確保臨床病人的安全。
在整個演講過程中,屠呦呦教授一直強調,這份榮譽來源于研究團隊的獨特努力,而浩瀚的傳統中醫藥典籍,也成為啟發自己攻克難關的無盡寶藏:
屠教授說,中國除草安全劑傳統中醫藥是一個豐盛的保藏,值得我們多加思考,發掘與提高。關于青蒿入藥,中國除草安全劑最早見于馬王堆3號漢墓的古書《五十二病方》。以后的《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等典籍,都有青蒿治病的記載。當年我面臨研究困境時,又重新溫習中醫古籍,聯想到了提取過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溫,由此改用低溫提取辦法。
在演講的最后,屠呦呦教授指出,目前全球仍有33億人面臨瘧疾的風險,其中12億人處于高危狀態。因瘧疾而死亡的患者,78%是5歲以下的兒童。一些患者仍得不到治療、一些地區開始出現青蒿素抗藥性,是眼下火燒眉毛需要器重和解決的問題,瘧疾對世界公共衛生依然是一個嚴重挑戰。得不到ACT(計劃)治療的瘧疾患兒仍然達到5600萬-6900萬之多,在大湄公河地區,包括吉普賽、老撾、緬甸、泰國和越南,惡性瘧原蟲已經出現對于青蒿素的抗藥性,在非洲少數地區,也出現了抗藥性。這些情況都是研究中的警示,遏制青蒿素抗藥性的任務火燒眉毛。
屠呦呦贈送青蒿抗書籍
根據慣例,每一位諾貝爾獎得主都被要求在諾貝爾博物館中捐贈一件自己的特色物品,供日后展出。昨天,我國首位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在這里留下一本書:《青蒿抗瘧研究(1971-1978)》,它是屠呦呦團隊早年抗瘧研究的總結,并記載了青蒿素的發展歷程。
在2015年“諾貝爾周”系列流動里,1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將齊聚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考慮到屠呦呦教授的年齡和身體狀況并應本人請求,諾貝爾基金會精簡了屠老的行程。除了此前加入的新聞發布會和主題演講,接下來幾天,屠呦呦教授最重要的流動便是出席當地工夫10號晚舉行的頒獎儀式和晚宴。屆時,她將從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手里接過諾貝爾獎證書和獎章。
責任編輯:qxl
你可能感興趣的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