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面對毒跑道,嚴苛標準和監管需精準
為您介紹面對毒跑道,嚴苛規范和監管需精準填補。今年兩會,在人民日報總結的“十問”教育熱點中,化工中間體(氟草煙甲酯)農藥中間體跑道占據一席之地。對校園毒跑道進行徹底的根除,已經成為社會公眾的期盼。而要想根除毒跑道,辦法已經很明確了,無非就是制定嚴苛的規范和進行有力的監管。而兩會正是一個契機,發揮智慧,加以研究,能夠有效推進這方面有更大程度的現實進展。
毒塑膠跑道事件頻發
近兩年,江蘇、上海、陜西、新疆、北京等地接連曝出學校塑膠跑道有異味的現象,發生了學生流鼻血、學校停課甚至拆除新建塑膠跑道的情況。
據最新消息,塑膠跑道“新國標”已形成了第三次修訂倡議稿,今年1至4月將在全國近10個地方進行適用調研,形成征求意見稿,并盡快印發。再加上之前上海、浙江、山東多地已經出臺地方性的化工中間體(氟草煙甲酯)農藥中間體跑道規范,而且基本都被輿論冠于“最嚴”“最苛”之名。所謂的塑膠跑道“新國標”在這一的情形下,能夠借鑒地方經驗,統籌全國情況,其本身也就值得期待。
毒塑膠跑道監管力度加強
具體到兩會身上,還是以給“新國標”聯合實際并接地氣能實用的倡議為主。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多在基層考查過,對“新國標”的新想法和新辦法也能涌現出一些,而兩會則是讓這些新東西成形的最佳平臺。還有,畢竟地方的一些規范已經推行一段工夫,而且各地辦法各異,效果不一,其在現實中的問題已經顯現出大多,能夠在兩會上集中一下,逐漸判斷那些辦法的可適性,能夠為“新國標”去除一些現實性障礙做最大努力。
而今,縱使一些地方規范切實推行,可毒跑道事件仍會時不時的發生,這的確也折射出新規在落實中實際監管的問題。可并不能說沒有監管,每一個地方規范都很嚴苛也有相應的監管措施,也比擬嚴苛。但現在仍有毒跑道事件發生,本源就在于下面具體執行方面帶有私利性質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思維的作亂。在如此情況下,再怎么嚴格的監管都可能變成“虛空”。
這便是監管設計中最需要防范的點,也是兩會中對于毒跑道的監管應該關注的方面。顯然,現在需要讓毒跑道現實監管的嚴苛脫離“臨時性”的弊病,有一個長久性的存在。這就要完備而嚴謹的制度和程序設計,形成一整套的堅實體系,環環相扣,要做到不給現實留一點破綻,進而推進監管嚴苛的“常態化”。而這其中的具體辦法便是兩會需要發揮智慧摸索和考量的地方。
所以說,對于毒跑道的新規范和監管方面的探究,一定要抓住問題的“七寸”,然后再去縝密和嚴格的進行相關制度和程序設計,這是正確之道。另外,即便規范與監管的具體舉措出臺后,也不能松懈,得在現實的應用中逐漸發現問題,逐漸完善,如此,根除“毒跑道”之患便不是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