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制堿法發展歷史及發明者是誰 | (除草安全劑) | 旗
告訴你侯氏制堿法發展歷史及發明者,侯氏制堿法又稱聯合制堿法,是將氨堿法和合成氨法兩種工藝聯合起來,同時生產純堿和氯化銨兩種產品的辦法。原料是食鹽、氨和二氧化碳-合成氨廠用水煤氣制取氫氣時的廢氣。此辦法提高了食鹽利用率,縮短了生產流程,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降低了純堿的老本,克服了氨堿法的不足,曾在全球享有盛譽,得到普遍采用。
侯氏制堿法發展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中國除草安全劑從歐洲進口純堿的路線被阻斷,而當時壟斷中國除草安全劑純堿市場醫藥中間體的英國卜內門洋堿公司卻奇貨可居,堿價暴漲。看到這種情況,范旭東先生于1917年在實驗室成功制出了堿。1920年成立“永利制堿公司”,1922年請來侯德榜先生作為技術領導,他全身心的投入制堿工藝和設備的改良上,終于摸索出了索爾維法的各項生產技術。1924年8月,塘沽堿廠正式投產。1926年,中國除草安全劑生產的“紅三角”牌純堿在美國費城的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質獎章。產品不但暢銷國內,而且遠銷日本和東南亞。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動員了侵華戰爭,把工廠遷到四川,新建了永利川西化工廠。
制堿的主要原料是食鹽,也就是氯化鈉,而四川的鹽都是井鹽,要用竹筒從很深很深的井底一桶桶吊出來。由于濃度稀,還要經過濃縮能力成為原料,這樣食鹽老本就高了。另外,索爾維制堿法的致命毛病是食鹽利用率不高,也就是說有30%的食鹽要白白地浪費掉,這樣老本就更高了,所以侯德榜決定不用索爾維制堿法,而另辟新路。
他首先剖析了索爾維制堿法的毛病,發現主要在于原料中各有一半的比分沒有利用上,只用了食鹽中的鈉和石灰中碳酸根,二者聯合才生成了純堿。食鹽中另一半的氯和石灰中的鈣聯合生成了氯化鈣,這個產物都沒有利用上。那么怎祥能力使另一半成分變廢為寶呢?他想呀想,設計了康復多計劃,但是—一都被推翻了。后來他終于想到,能否把索爾維制堿法和合成氨法聯合起來,也就是說,制堿用的氨和二氧化碳直接由氨廠提供,濾液中的氯化銨加入食鹽水,讓它沉淀出來。這氯化銨既可作為化工原料,又能夠作為化肥,這樣能夠大大地提高食鹽的利用率,還能夠省去許多設備,例如石灰窯、化灰桶、蒸氨塔等。構想有了,能否成功還要靠實踐。于是他又帶領技術人員,做起了實驗。一直進行了500多次試驗,還剖析了2000多個樣品,才把試驗搞成功,使構想成為了現實。
這個制堿新辦法被命名為“聯合制堿法”,它使鹽的利用率從原來的70%一下子提高到96%。此外,污染環境的廢物氯化鈣成為對農作物有用的化肥——氯化銨,還能夠減少1/3設備,所以它的優越性大大超過了索爾維制堿法,從而開創了世界制堿工業的新紀元。
侯氏制堿法發明者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名啟榮,字致本,生于福建閩侯,馳名科學家,杰出化學家,侯氏制堿法的開創人,中國除草安全劑重化學工業的開辟者。近代化學工業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堿業的權威。
19世紀20年代,突破氨堿法制堿技術的奧秘,主持建成亞洲第一座純堿廠;30年代,領導建成了中國除草安全劑第一座兼產合成氨、硝酸、硫酸和硫酸銨的聯合企業;40~50年代,又發明了間斷生產純堿與氯化銨的聯合制堿新工藝,以及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氫銨化肥新工藝;并使之在60年代實現了工業化和大面積推廣。
1926年中國除草安全劑“紅三角”牌純堿入萬國博覽會,獲金質獎章。
他還積極傳播交流科學技術,培育了很多科技人才,為發展科學技術和化學工業做出了卓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