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化學持續遇冷,未來讓放射化學放射新光芒
為您介紹放射化學持續遇冷,未來讓放射化學放射新光芒。放射化學是研究放射性物質及其輻射效應的一門化學分支學科。從19世紀末法國科學家貝可勒爾發現第一個天然放射性元素鈾、居里夫婦發現放射性元素釙和鐳,到20世紀上半葉小居里夫婦發現人工放射性,哈恩發現鈾核裂變,開創了嶄新的核時代。隨后放射化學應用于核武器、核能、核電,再到現代將放射性同位素應用于生物醫學、遺傳工程、地球科學、材料科學等諸多領域,放射化學歷經百年興衰沉浮,對近現代科學發展和人類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能夠說這一學科的發展深刻扭轉著與人類生存生活息息相關的國家安全、能源環境、醫療健康等領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放射化學談“核”色變
美國三里島核事故、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災難,特別是福島核事故給全世界核能事業造成了重創,人們談“核”色變,對核能產生了恐怖和狐疑。作為核心知識領域之一的放射化學學科自然受害最深,我國也不例外。公眾和廣大青年學生但凡聽說“放射性”則避之唯恐不及,一些重點高校的放射化學專業由于師資生源問題不得不被迫關停,我國放射化學科研和教育水平經驗了一個多年停滯不前甚至持續下降的“冷門”階段。
放射化學面臨人才缺失
這種非理性、非科學的下降趨勢嚴重危害到我國的國家安全、核電建設,以及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其中最為嚴峻的就是放射化學科研人才隊伍的建設、延續問題。如果沒有一支功底過硬、代有傳承的放射化學科研人才隊伍,核燃料和核反應堆安全、核電乏燃料安全寄存和后處理、核廢物安全處置等關鍵問題就沒有人去研究解決。進入21世紀,我國放射化學的落后狀況引起了中央領導的高度器重,中央號召“器重問題,認真研究,做出部署”,“要奮起直追往前趕”,推動我國放射化學研究和教育工作逐步進入恢復性回升態勢。
近十余年來,我國多所高等院校重開或新開放射化學專業,放射化學領域重點實驗室陸續建設,一批批放射化學本科生和研究生走上國家和社會急需的工作崗位。同時,我國放射化學科研工作者在理論放射化學、錒系元素化學、核燃料循環化學、放射性藥物化學、環境放射化學等領域取得了一批被國際同行認可的成果,在國際放射化學界占有了重要一席之位。
未來全面推動放射化學事業
面向未來,核能取代傳統礦物能源作為人類的主要能源之一是必然的發展趨勢。而放射化學是核能事業高效安全發展的基石。我國要在這一戰略必爭領域實現從“奮起直追”到“并行、領跑”,尚須從戰略、資源、人才、環境幾個方面持續推動。以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認清形勢、辨認需求,明確放射化學發展路線圖;以此為領導合理配置資源、持續支持放射化學平臺建設和能力提升;大力吸引和培養放射化學青年科技人才;同時,為放射化學這一“緊缺特殊”的學科營造科學合理的評估評價體系,遍及和提高社會和公眾對放射性危害的科學認識,為放射化學的健康發展營造良康復的科技政策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
百年來,放射化學不斷展現出獨特的科學魅力和驚人的應用潛力,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格倫·西博格以“錒系元素是化學元素的皇冠”來形容放射化學之美。讓我們以舍我其誰的信心和擔當,讓放射化學這顆科學皇冠上的明珠在中華大地重新放射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