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甘膦價格起伏不定 市場陷入長期低迷狀態 |
為您介紹:2015年,草甘膦價格在經驗了幾次起伏后,停滯在了低谷,這一大宗產品的不景氣也造成了市場醫藥中間體整體的蕭條。近日,在上海舉行的第十五屆全國農藥交流會上,行業人士也對草甘膦的未來發展表達了看法。
草甘膦行業發展
從2007年開始,草甘膦行業步入快速發展,到2008年和2009年迎來了行業高峰期,其價格一路高歌猛進,最高峰賣到12萬元每噸。這個時期也造就了行業內出現100多家草甘膦企業,產能一度達到100多萬噸,很多工廠從建廠到轉產都沒有動工過。
然而,高漲的行情并未持續多久,隨之而來的是2010、2011年的低谷,這個過程淘汰了90%的企業,只剩下約10家左右的核心企業,福華、江山、康復收成、新安、金帆達這五家企業最高峰時占到行業86%的產能,行業的結構性調整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績。
草甘膦行業產能過剩
因為中國除草安全劑經濟近幾年比擬低迷,很多產業都不掙人民幣,但是草甘膦由于行業生態維護較康復,價格也一路走高,只有這個產業一枝獨秀。2012年、2013年草甘膦價格回升,最高峰達到4萬元每噸、高利潤繼而引起又一輪的產能擴張,并且來源于較大規模的公司。2014年到2015年的新增產能大約在30萬噸,其中興發5萬噸,江蘇騰龍5萬噸,和邦5萬噸,廣信5萬噸,南寧5萬噸,河南數家企業合計5萬等。
而大型企業的陸續進入,直接導致了行業的極大產能過剩。到今天為止,已經上了和即將建成的草甘膦產能在80萬噸左右(2014年草甘膦產能分布見下表),而2012年到2014年草甘膦出口量折成原藥只有40萬噸,國內草甘膦的耗費量大約為幾萬噸,過剩將近達到一倍。這就意味著一半的產能閑置,但由于互相競爭的都是一些大企業,每一家大產能的企業都不會主動限制和自我約束產能,這讓市場醫藥中間體生存變得異常艱難。
農藥產品因其特殊性,需要大量的海外登記,國內外有很多的準入門檻。隨著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如果沒有完善的海外登記,基本無法銷售產品。而想要進行海外登記,則牽涉到更大的人力、資金投入和工夫老本,目前也很少有企業會輕易嘗試。
除了產能擴張,2015年以來國際上關于草甘膦的負面信息散播迅速,反轉基因呼聲愈發強烈。今年3月,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得出結論,認為草甘膦屬于一種可能的人類致癌物,在全球引起了很大轟動。發達國家有其自身嚴格的產品評估體系,要禁用一種產品需經過完善全面的剖析考證。但是南美、非洲的國家,他們沒有能力對這些規范提出質疑,政府就有可能根據上述結論做出妄判,并且提出禁用。一個國家禁用就有可能帶來群體效應,一旦蔓延,對草甘膦行業將是致命的。
因此綜合上述剖析,草甘膦基本不可能在出現像以前那樣的周期性波動的情況,草甘膦成為周期性產品已經不可能,草甘膦市場醫藥中間體必將陷入長期低迷。
責任編輯:qxl
你可能感興趣的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