鎂合金表面處理方法及其中間體生產方式 | (除草安全劑) | 旗凱
告訴你鎂合金表面處理辦法及其應用,鎂合金材料作為21世紀新型綠色環保結構材料,將在實現產品輕量化技術領域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西方工業發達國家已將鎂合金材料作為重要的戰略物資進行研究開發。
鎂合金表面處理辦法
1、電鍍和化學鍍技術
鎂合金表面鍍鎳技術分為電鍍和化學鍍2種。由于鎂合金化學活性高,在酸性溶液中易被腐蝕,因此鎂合金電沉積技術與鋁合金電沉積技術有著顯著的差別。目前,鎂合金電鍍工藝技術有2種工藝:浸鋅-電鍍工藝和直接化學鍍鎳工藝。為了避免鎂合金基體在酸性溶液中被過度腐蝕,需要在前處理溶液中添加F-(F-與電離生成的Mg2+形成MgF2沉淀,吸附在鎂合金基體表面能夠避免基體過度腐蝕。
2、化學氧化技術
鎂合金化學氧化處理是指用氧化劑在鎂合金表面生成一層薄且致密的氧化膜。籠罩在基體表面的氧化膜比自然形成的氧化鎂層更致密,因此,該氧化膜能有效提高鎂合金的耐蝕性能,同時,還能作為鎂合金涂裝的底層,增大涂層的聯合力。
鉻酸鹽處理雖然具有良康復的效果,但是鉻酸鹽對環境污染大,對人體毒性高。在不久的將來,鉻酸鹽處理工藝將會被環保、無毒的處理辦法如鉬酸鹽、高錳酸鹽和P-Ca復合磷酸鹽等處理工藝取代。L.Yang等先用鉬酸鹽氧化法在Mg-8Li合金表面生成一層致密、平均的氧化膜,然后再用傳統的化學鍍鎳法制備一層聯合力康復的Ni-P合金層,使基體獲得了良康復的耐蝕性能。磷酸鹽-高錳酸鹽處理是一種環保、低老本的化學氧化法,但是該辦法有較為明顯的缺陷:在用該法處理含鋁的鎂合金時,氧化反應會優先發生于β-Mg17Al12相,因而不能在整個鎂合金基體表面生成平均、籠罩度高的氧化膜層,這在一定程序上影響了其提高鎂合金基體耐蝕性的效果。
3、等離子電解氧化技術
等離子電解氧化(PlasmaElectrolyticOxidation,PEO)是一種在高電壓、大電流密度條件下對金屬材料進行表面處理的技術,最終在材料表面生成一層具有三層膜結構的陶瓷質氧化膜層。該氧化膜層的最外層結構疏松,里層結構平均、致密,與基體聯合良康復。在等離子電解氧化處理過程中,不同時期的鎂合金表面膜層的特性及反應特點均有不同:在放電反應初期,膜層為一層很薄的平均、致密膜層,此時,基體/電解液界面的活性提高,電解氧化反應加速,膜層厚度快速增大,表面變得粗糙;放電反應末期,反應局限在局部活性較高的區域。
等離子電解氧化膜層的結構及性能與基體的成分密切相關。同一基體的不同區域上生成的氧化膜層的孔隙大小也有顯著的差別,這可能是由于α、β相中鋁含量不同所致。另外,不同的合金成分也會導致表面生成的電解氧化膜層耐蝕性有明顯的差別。在堿性磷酸鹽電解液中,AZ91鎂合金上制備的等離子電解氧化膜更致密,其耐蝕性優于在WE43鎂合金上制備的等離子電解氧化膜層的耐蝕性。
鎂合金的應用
鎂合金由于質量輕而被寬泛地應用于國防和航空航天產品,其應用包括飛行器機身及其動員機、起落輪、火箭、導彈及其發射架、衛星探測器、旋轉羅盤、電磁套罩、雷達和電子裝置以及地面控制裝置等。